close

  開學季到來,沉寂了近兩個月的大學校園恢復了熱鬧。
  對於剛剛闖過高考,步入校門的新生們,多數大學會以“入學教育”作為第一課——傳遞辦學宗旨、理念,並教授校歌、校訓等。
  新京報記者梳理全國112所“211工程”大學校訓發現,選詞偏愛“創新”“求實”“博學”,每個詞的出現率都接近20%。
 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表示,一個學校的校訓不管在文學意義上多麼精彩,它真正的價值還在於,要讓師生認同,併在辦學過程、時代發展中有所傳承。
  高頻字:學德實新行
  統計數據顯示,這112所“211”大學中校訓中,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為“學”,以41次高居榜首,占比37%;“德”字緊隨其後,為30次。
  高頻字的第三至第五名分別為“實”“新”“行”,分別出現了27次、25次和24次。
  若以詞語論,則為“創新”“求實”“博學”三詞出現頻率最高,分別為19次、18次、17次。
  其中,還有三所學校校訓撞車,均採用了“團結勤奮求實創新”,分別是西藏大學、電子科技大學和華北電力大學。
  “博學”一詞似乎更容易與“厚德”相聯繫,如武漢理工大學和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校訓第一組詞,就都是“博學厚德”;石河子大學的校訓則要求,“博學多能”。
  專業類大學校訓重特色
  在112所“211”大學中,綜合類大學有47所,專業類大學65所,當中有21所大學校訓鮮明體現學校特色,其中以師範、理工、農林、軍事院校為主。
  醫葯類高校的校訓均以醫者品質要求學生,並輔以口號式詞語。中國藥科大學四字校訓“精業濟群”是在2006年該校七十周年校慶時由“嚴謹求實團結創新”恢復而來,天津醫科大學校訓把“德高醫粹”置於“知行合一”之前,北京中醫葯大學的“厚德濟生”也體現了“醫者仁心”之意。
  理工類“211”高校校訓則集中體現自然科學的嚴謹、精密,多以“四詞八字”口號式為主。其中,哈爾濱工業大學校訓“規格嚴格,功夫到家”由老校長李昌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,他要求教師要“功夫到家”,保證把學生教好。
  ■ 說校訓

  ★北京師範大學 ★校訓: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

  為人師表 不取決於職稱
 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研究發現,很多校訓都取材於“四書五經”,而也有一些校訓源自其他歷史文獻,其中,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校訓。
  “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”是我國著名書畫家、文獻學家、教育家啟功先生提出的,在北師大建校95周年之際,脫穎而出,成為校訓。
  “師範的意義,就是要教師以自己為模範,做學生的表率。”徐梓如此認為。
 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實踐校訓,成為學生表率?
  啟功先生曾說,沒有任何人給校訓考試、判分,實踐校訓的關鍵就在於師生的自覺性,所學能否真正成為師表,也並不是職稱、級別能代表的。
  “這簡短的八個字,可以看作是一代又一代中國教師的誓言。”徐梓說北師大愛國、勤奮、為人師表為內核的辦學精神始終如一。例如,1915年的北師大還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,門口掛著一面大鏡子,上寫“整容貌”三個大字,告誡學生進出校門時均需身著校服,佩戴校徽,整理儀容。
  “他們儒雅的舉止,謙恭的儀態,在社會上極負盛譽。”北師大校史專家說。
  ★人民大學 ★校訓:實事求是

  70年不變的“求是”情懷
  “實事求是”並非從中國人民大學誕生之日起,就被明確作為校訓,但從人大前身陝北公學到華北聯合大學、北方大學、華北大學,再到如今,70多年來卻始終是人大不變的精神特質。
  這個詞出自《漢書·河間獻王劉德》,說劉德是“修古好學,實事求是”,到了現代,總是被人們認為是理論與實際、實踐相聯繫的要義。
  1992年6月15日,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,“實事求是”被正式確定為該校校訓。
  同年,刻有“實事求是”四個大字的漢白玉巨石,矗立於人民大學東門正中央的顯著位置,力圖讓每個進入人大的人都能第一眼看到校訓。
  2003年,安放巨石的基座又被拆除,從此,“實事求是”直接“扎根”在人大校園。
  “實事求是”精神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回到母校出席活動時曾透露,參加人大研究生入學考試時,有道題目是考學生,馬克思在《資本論》中怎樣論述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,“不僅要答基本原理,還得回答方法論。”
  入學後,厚厚的3捲《資本論》,每一段也都要如此學習,“無論在國家發改委工作,還是在國務院工作,這種方法論訓練都讓我終身受益。”馬凱說。
  ★北京市第二中學 ★校訓:敬業樂群

  校訓教育 受益終身
  北京市第二中學,前身為清朝左翼宗學,創建於1724年,建校已有近300年曆史,學校坐落於東城區燈市東口內務部街,每年有六分之一左右的學生考入清華、北大,二中先後與11個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建立友好關係。
  二中校長鈕小樺介紹,1950年左右學校提出“敬業樂群”為校訓並一直傳承至今,“敬業樂群”一語出自《禮記》:“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群。”“古訓訓誡我們對待學習一定要專心致志,要尊重和虛心學習學有所長者,樂於同朋友、同學切磋討論、取長補短。”鈕小樺說,學生能夠在學業、事業上持這種態度,可以終身受益。
  鈕小樺表示,二中作為一所老校,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感受,學校把“敬業樂群”作為學校校園文化的精髓。學生進入學校後,老師將用發現的眼光將學生身上的潛力點燃,讓其形成一種愛好、興趣和追求,“教育本身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點燃,一個好的學校應該有這樣的作用,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各得其所。”鈕小樺說。
  A12-A13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黃穎 許路陽 李馨 見習記者 賈世煜 實習生 黃小雨 李丹
(原標題:百餘“211”校訓偏愛“學德實新行”)
(編輯:SN146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w38jwezx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